楼主: 天湖客

[原创] 富 河 琐 忆(新续篇6-15)

[复制链接]

115

主题

127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天湖客 发表于 2007-8-4 09: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3
      地处库区,出行只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走山路 ,一种是走水路。山路曲折漫长,望起来近走起来远。要是再肩挑背驮些物具,那就更是累人。小时候一次我去 姑妈家,一双小手提一小蓝红薯,沿路湖光山色却无心观看,走走停停,怎么也走不出山水的包围圈。好不容易磨蹭到姑妈家,人已变得饥肠辘辘,瘫软如泥了。水路靠渡船。那时队里有一艘专门的大木船,由一尽责的专人驾渡,早去午回,午去晚回。人坐船上,船工架起双桨,一路支呀的慢行,女人慢慢聊天,男人慢慢磕烟。更有身心疲惫者便难得片刻的闲暇,眯了双眼打起盹来。一次,有位特爱瞌睡的灿叔,一上船就开始打盹,船行河心时一不留神一头载进了河里,睁眼一看,人已入水中,还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哩!
     
      条件好点的人家便自打了一只小舟,忙时驾船去对岸山上干活,闲时渡客挣点零花钱,或是下河捕点鱼虾 。差点的人家,砍来十几根楠竹扎成竹排,在尾部架起双桨就成了简易船,只是速度要慢点 ,不过去附近还是蛮方便的。还有一种更小的船,仅能坐一人,我们叫它渔盆,为村里的渔者所特做。渔人坐在渔盆上,膝前夹个小鱼桶,桶里放些鱼网鱼钩之类的鱼具,两手操两片尺多长的小桨,在两侧盆边划动,瘦长的船盆便前进。放网时,渔人一手提网,一手用一片小桨点网,把网慢慢撒入水中,渔者身子站立盆上不停的躬身弯膝,小盆便一纵一纵的前行,无须划水。有时撒网用坐姿,一手提网入水,一手划动一片小桨,盆便横行,网被慢慢拖入水中。布好了鱼网,便专等那鱼儿来撞网。有性急的渔人,便要敲响渔盆驱赶那些胆小的鱼儿去碰网,也会有不少的收获。更有意思的是月光下捕鱼。河面上撒满了亮灿灿的碎银,点点渔盆在光波上静静的滑行。渔人在前边拖动羊毛钩,满天星一样的羊毛钩在月光下时浮时沉,时隐时现,时亮时昏 ,那些傻鱼儿还误以为是难得的美餐,争相咬钩哩。那些翘嘴白啊,黄尾梢呀……用不了多久,渔盆便渐渐的下沉了不少,渔人一个个彼此吆喝唱和着回家去。
     
        坐渔盆,得有很高的技艺。生手坐上去,一不小心就要盆翻人落,成了水鸭。划水时,那盆要么原地打转,要么倒退不前,让你干着急。自小在富河泡大的人,不但都能游泳,还能划盆,那些富河儿女一个个都炼成了水浒梁山的好汉英雄。我小时候就曾偷了人家的渔盆,去十几里远的市镇赶集,途中还独自经历了轮船的巨浪袭击。
      
         那时有一艘专门的轮船长途渡客,在库区乡镇的各个村点停靠。每到中午从村前穿过时都要鸣笛,为水乡人家送来免费的报时声。后来不知何故,那轮船不再来渡客了,只空留了一个码头在镇上侯着。
      
         再后来,就渐渐兴起了机子船。开始只大队部里有一艘,那船在大木船上安了柴油机和螺旋桨,发动起来哒哒哒的跑得飞快,比手划船要强百倍。我小学升初中时就享受了大队的优待,坐了这艘专船去参加乡试。见机子船好,许多人家便纷纷投入资金打造了一只,,在富水河上神气的跑起运输来。再后来是铁铸的机子船,一些最先跑的人发了,紧跟的人就俞来俞多。现在的镇码头很热闹,市场繁荣,客船满布,吆喝声此起彼伏,那次回乡有感如此,忍不住拍了幅《富水河边营运忙》的图片稿发在晚报上。(未完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8 14:02:55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8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雨山 发表于 2007-8-4 11: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以下是引用咸宁桂花在2007-8-4 9:49:45的发言:
月山渔火隔岸亮?或者“旺”?哦,不对,这个字好像不要押韵的,而且应该是去声为好,因为1、2、4局尾字都是平声。“明”字意思可以,但又是平声。容偶再想想。。。
"望"字如何?(不懂,瞎说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8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雨山 发表于 2007-8-4 11: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以下是引用天湖客在2007-8-4 9:59:29的发言:
3
  ........
       条件好点的人家便自打了一只小舟,忙时驾船去对岸山上干活,闲时渡客挣点零花钱,或是下河捕点鱼虾 。差点的人家,砍来十几根楠竹扎成竹排,在尾部架起双桨就成了简易船,只是速度要慢点 ,不过去附近还是蛮方便的。还有一种更小的船,仅能坐一人,我们叫它渔盆,为村里的渔者所特做。渔人坐在渔盆上,膝前夹个小鱼桶,桶里放些鱼网鱼钩之类的鱼具,两手操两片尺多长的小桨,在两侧盆边划动,瘦长的船盆便前进。放网时,渔人一手提网,一手用一片小桨点网,把网慢慢撒入水中,渔者身子站立盆上不停的躬身弯膝,小盆便一纵一纵的前行,无须划水。有时撒网用坐姿,一手提网入水,一手划动一片小桨,盆便横行,网被慢慢拖入水中。布好了鱼网,便专等那鱼儿来撞网。有性急的渔人,便要敲响渔盆驱赶那些胆小的鱼儿去碰网,也会有不少的收获。更有意思的是月光下捕鱼。河面上撒满了亮灿灿的碎银,点点渔盆在光波上静静的滑行。渔人在前边拖动羊毛钩,满天星一样的羊毛钩在月光下时浮时沉,时隐时现,时亮时昏 ,那些傻鱼儿还误以为是难得的美餐,争相咬钩哩。那些翘嘴白啊,黄尾梢呀……用不了多久,渔盆便渐渐的下沉了不少,渔人一个个彼此吆喝唱和着回家去。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127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天湖客 发表于 2007-8-6 10: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谢谢鱼山朋友的图片!由于网坛进不去,这几天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再发两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127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天湖客 发表于 2007-8-6 10: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4
     库区生活很艰苦,虽然如此,却不能阻止人们对文化娱乐的追求。
   
     每当黑夜来临,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便会聚集在一起边纳凉边找乐。库区的夜晚是不热的,河中水气上升,山上冷风下沉,天上银盘悬挂,人间兴致正浓。孩子们在玩各种各样的本土 游戏,大人在聊着话常,兴致一来还会唱起动听的山歌。记得儿时队长家有一部收音机,上边奖励他的。他常自豪地摆放出来,让大家都围拢了去资源共享。有时是队里出钱,请来民间艺人现场打鼓说书。说书一直到月亮西斜落山方才散去,那些鼓点和说唱能很好地滋润心灵沙漠和去除白天的劳累。
   
      再奢侈点的就是打一场电影。放电影时男女老少早早吃了晚饭搬了椅去,放电影时先是一段例行的干部讲话,宣传些政策和重要的事儿,之后便是正式看电影。那时放电影多是些戏曲片和战争题材,间或插放些农技内容,再后来又兴起了武侠片,引得大家更是争相观看。记得那年放《少林寺》,村里的大人和小孩都赶到十几里外的外想乡去看,途中要过船翻山涉水,有时一晚还要连赶几场,但没有一个人喊累,都是乐此不疲。又有时县里的楚剧团下来唱戏,在临近的乡镇开演,大家也几十里的赶去看。有一次是下雨天,山路泥泞,寒风刺骨,邻居一个大孩子背着大人悄悄的带我赶去看戏,他说有一个亲房的姐姐就嫁在戏场附近,戏散后他又不敢去开口叫门,我们俩就在人家屋檐下蹲了整整一个晚上!
      
     我们村还有过一台自己的乡戏。那年看戏上了瘾,忽然有人提议自己也来组织一个戏班子。大家一致通过后,当即请来师傅教戏。学的是采茶戏,我的父母也在其中担当了主角。那时我正上小学高年级,也曾吵着要父母答应我学戏,认为唱戏是很有意思很了不起的事儿,但被父母严辞拒绝了。后来想起就要庆幸我当时没有去唱戏,耽误宝贵的读书时光。剧团起初很红火过一阵子,常被外乡请去唱戏,后来就渐渐的散伙了,各忙各的去了。
   
      此外,还有不少的时节性娱乐,如春节时玩龙灯狮子彩船灯和武打灯,端午赛龙船,中秋拜月亮,岁初出神问年成,请神唱神歌……这些都丰富了富河人的文化生活,使艰苦的岁月里有了一种不屈的精神,把那些苦涩的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5
         因了供应有限,富河人家不得不去为生计奔波。为了增加点收入,有的远走,有的近爬。近爬表现为山上种红薯玉米,伐点林木和楠竹,种些干桔,捡点山茶籽打油。此外,去河中捞点鱼虾卖。由于不知计划禁养,山上树木被渐渐砍光,水中鱼儿被捞绝,干桔经病虫害和寒霜冻后纷纷死去,再加上时而发些山火,水中电打、炸药包炸、迷魂阵捕捞、张大网拖鱼等全面开花,如此折腾下来,富河一时变得山穷水尽了。
      
         于是,大家便纷纷远走他乡。有手艺的去周边乡镇赚钱,无手艺的去挖土方下矿山靠肩挑背驮赚钱,还有的弄些提篮小卖,有本的开个店铺做些小生意。年青的要么发奋读书跳出农门,要么去遥远的外省打工。
        鱼有鱼路,虾有虾路。为了增加一点收入,库区人在漫长的岁月里想尽了法子。
        春天。人们提了菜篮布袋,满山满岭的去扯春笋。有黄壳的提竹笋,麻壳的大麦竹笋,青壳的水竹笋……这些笋儿扯回家涝煮晒干后便能卖出好价钱。此外,还会去挖野菜采山药蘑菇什么的,如皮蜡棍(一种草地上象黑木耳样的食物),蕨子荷,毛菇松菇……这些都能去市镇上换了钱来。
         夏天。从山上割来茅花制作芒帚卖,我一个暑假就能挣够自己的学费,还有余钱订到心爱的报刊。在水里就是捕些鱼虾。捕鱼,要较大的本钱制作鱼具,只有少数的渔人去经营。而捕虾却很容易,几乎家家都参与了。白天,割些草木扎成许多虾把安放在沿岸的河边,用捞篼从把下抄撮下去会有小鱼虾。有的把鱼壕(一种鱼虾能进不能出的竹制物器)沉放在浅水区,第二天只须去提起倒出鱼虾就可以了。运气好时,还能捕到大点的鱼!夜晚,主要是用鱼罾扳虾。去店里扯来几尺纱窗网或夏罗布,用四根提竹棍张开网布的四角,再绑在一根竹篙上,竹篙尖处系根绳索引到岸边就可扳虾了。每把罾上吊有一盏罐头瓶做的油灯,好引来小鱼虾。在库边的垄垄岔岔处,摆满了灯罾,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在舞动,很是壮观。倘若是风平浪静四周很黑的夜晚,收获就会颇丰。那鱼虾在罾布上活蹦乱跳,有如密集的鼓点,用大铁瓢顺手抄起就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一夜下来,能扳到几十斤的鱼虾!晒干了少部分留着款客,大部分拿去买了。
           秋冬两季主要是砍毛管卖。开始是卖到大队部的分店,再后来便有专人上门来收购,拖到河边就可换钱。大人小孩都去山上砍毛管,一天砍两担,杰出的可砍到三担。记得我十岁时想买一顶有红五星的小军帽,砍了点毛管卖到大队部,去兑钱时说我家超支欠钱扣掉了,这小小的理想竟没能实现。村里还有一位老婆婆,带着孙子相依为命,后来孙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那读书的费用都是婆婆跪在地上砍毛管换来的。孙子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在县人民医院成了有名的主治大夫。这个故事,直到现在还在各家流传。
        
           又是许多年过去。富水河慢慢变得有了生气,因土地到户,政策变优,大家都可放开手脚搏一把了。温饱问题已解决,人们都在铆足了劲奔小康。许多打工青年纷纷回乡创业。许多人家凭借大理石发了,有的还在水上进行了网箱养鱼。山路变成了马路,河上架起了大桥,本地竖起了信号塔,通讯交通都很便利。
        
           近来,在富水河畔建了高尔夫球场和别墅山庄,又投入巨资搞旅游开发,建起了水上乐园。县里“一线两圈”(界水岭至贾家源国道线,九宫山旅游圈和富水河旅游圈)的蓝图正在慢慢实现,政府每年还拿出一笔库区移民帮扶资金直拨给库民,富河人家的路子正在越走越阔,富水河的风光也变的越来越美!
        日前,乡下阿爸又突然打来电话,说共产党真好,各家一人一卡已领到了库区移民补助。老头子快活的声音在我听来成了浩荡的富河涛声。(全文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8 14:01:08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8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雨山 发表于 2007-8-6 18: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完了?不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127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天湖客 发表于 2007-8-7 14: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以下是引用雨山在2007-8-6 18:18:41的发言:
就完了?不甘!
还有些题材以后慢慢创作补充,眼下还不成熟不敢动笔,库区儿女都行动起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127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辛酉 发表于 2007-8-7 14: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 10:53:25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24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一帆 发表于 2007-8-7 15: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以下是引用辛酉在2007-8-7 14:47:52的发言:
图片很不错。这些年一直都在大城市里奔波,每天挤公车上下班
每天至少都要浪费四个小时的生命,太可惜了。
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做富水河边的渔翁,垂钓夕阳,多么美好。
望辛酉,郑东也加入进来,拿笔抒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395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浪淘沙 发表于 2007-8-7 18: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一组文章,如果语言再鲜活点,适当增添一些细节,那文章就更有感染力了.图片也很美,谢谢雨山这样的热心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127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天湖客 发表于 2007-8-8 13: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这个主题的文章还没有写完,后面的篇章参考老兄的意见,再去丰富它。也希望早日读到你这方面的大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9 10:05:35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127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天湖客 发表于 2007-8-12 09: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6
     “佛要金妆,人要衣妆。”好的衣物打扮对人的精神气质都很重要的,虽然如此,但库区人那时想穿点象样的衣服都很难。大家一年四季就那么几身衣服,衣服花色不多,男人多是蓝黑色;女人多是红绿色,稍微花哨点的 就是些碎花朵和花格子了。一身衣洗了穿,穿了洗,破了就打些补丁,“里三层,外三层,缝缝补补穿三年。”实在破得不行了,就作为上山劳动时的“工作服”,最后不行了就拿去打鞋底或当抹布用,随意丢弃是万万舍不得的。故人们做衣时都是拣厚实耐用的的布扯,而漂不漂亮似乎反倒是其次了。
        每年添置衣物,总是优先考虑孩子,在我的印象中,父母一年到头是难得穿上一件新衣的。孩子们一年做两次新衣那是雷打不动的,端阳一次,过年一次 。孩子们每每穿了新衣,都要骄傲地集在一起比帅,看到儿女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大人就也因此而幸福着。倘若看着别家的孩子穿上了新衣而自己孩子却无力添制,那父母是要暗自悲叹和伤心的。虽然孩子们添制了新衣,但也是节省着穿,一身衣,哥哥姐姐穿不得了就再给弟弟妹妹们穿,直到实在是穿不得了为止。
        因了贫困,库区有了许许多多关于衣服的辛酸故事。
        有一户人家嫁女,临时快要出门了却没有了余钱去为女儿买两身替换的内衣,只能穿着陈旧的裤头去做新娘。有段时间一连几天阴雨,那天突然开晴了。生产队长去一户人家叫工,那户人家的大门禁闭着,但听得到说话的声音。他从窗户往里一看,那女人正在灶边洗碗,但全身没有穿一根纱,赤裸在那里。女人惊恐之余顾此失彼,慌忙抓了个锅盖遮住了下身。原来,她有限的几身衣服洗了没干,只得如此。还有一个哑巴,有二十多岁了,一直随老母亲一起生活,靠了他那有限的劳作养着老娘。一次他独自过河去几十里外的镇上供销社里,在柜台前找到售货员比画了半天,售货员最后才弄明白,他是想扯几尺布做衣服穿。售货员叫他拿出钱,他伸了手去,扬开手掌:手心处仅有一枚汗津津的一分钱的硬币!他先是困惑地盯着售货员,最后只好失意的离开......
         我姑妈特意为奶奶买了一件羊皮夹袄,好让她冬天穿了保暖御寒。奶奶舍不得穿,要让给爷爷,爷爷不肯要,说奶奶有严重的风湿病和肺痨病。他们彼此推让着,都舍不得穿,在衣箱里一直存放着。奶奶说,穿这么贵的衣服是一种浪费,她是穿平常衣的命,要父亲帮她拿去卖了,父亲不肯。直到奶奶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她也没能穿上那件羊皮袄一次。最后是爷爷流着泪,把皮袄烧给了奶奶。他说本来就是奶奶的,还是让它伴着她吧,在那边或许要幸福些。(未完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1 10:29:13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395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浪淘沙 发表于 2007-8-12 13: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湖客对库区生活是比较了解的,晓得这么多,我有时真不敢随便动笔,怕写不进库区人民的生活和内心.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78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路上 发表于 2007-8-12 21: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不错,到时择发。图片拍得好,一定会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127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天湖客 发表于 2007-8-13 09: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以下是引用浪淘沙在2007-8-12 13:08:01的发言:

天湖客对库区生活是比较了解的,晓得这么多,我有时真不敢随便动笔,怕写不进库区人民的生活和内心.学习了。

你太谦虚了,你的库区文章自成一格,也很美!让我们一起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127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天湖客 发表于 2007-8-13 09: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以下是引用路上在2007-8-12 21:21:41的发言:
文字不错,到时择发。图片拍得好,一定会用。
谢谢斑竹了!这一组文章已创作完毕,慢慢打出来慢慢贴,请帮斧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127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天湖客 发表于 2007-8-13 09: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7

      母亲十八岁生下我,父亲是单传,我的到来一家人欢天喜地,奶奶把我要了去,把长孙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尽管如此,我还是差一点就没了。那几天,不知是没有好吃的还是其他什么的原因,母亲突然就没有了奶水,家中一时空空如也拿不出适合我吃的东西,我变得渐渐奄奄一息了。奶奶只知急得号啕大哭,屋上的黄米娘和屋下的大英嫂闻讯后赶来一看,说我这是饥俄所致。她们二话没说撩起上衣就把香喷喷的奶头塞进了我嘴里,我慢慢地润活了过来。她们的儿子正和我同年,我同她们的孩子分享了好长时间的奶水。后来,奶奶磨了米粉,用米糊把我喂大。由于先天营养不良,好长时间我一直是面黄肌瘦的,有点像“小萝卜头”。
     小时候我生过一次疮,叫天疱疮。那疮红红点点,像一条长龙一样将人的腰身渐渐围拢,听说一旦“合龙”,那人就危险了。听人说去各家化米做成“百家粑”就能医好。于是全家发动人手去千家万户化米,提了条布袋去各家,人家也不多问,当即抓了把粮食放入你的袋中,大米、玉米、薯丝什么的都有。化来米后,妈妈掺点自家的米粉,做成了米粑,蒸笼当中留一个特大的给我吃。第二天早上蒸好后放到屋前露天处摆放好,焚香鸣炮后,各家的孩子便开始抢小粑吃,剩下的给邻居分送了些去。说来也怪,我吃过这样的“百家粑”后,天疱疮居然真的好了。
     又有一次要去镇上中学上学,摆渡人见我没有钱,其他孩子上了船,把我一人抛在岸边,划了船渐去渐远。这一幕恰好被路过的良友哥看到了,便破口大骂:真是脱了格变了相啊!都是有儿有女的人,本村本土的,做得出啊!……那船工被骂的难为情,便重新调转船头,喊我再上船去。“不去坐,我送你去!”良友哥真的用自己的渔船一直把我送到中学。可惜他好人没好报,只到五十挂零就因食道癌而匆匆去世了。
     我考上师范时,全村人都赶来庆贺。第二天早上坐船去读书时,村干部一班人还亲自敲锣打鼓的送我,父老乡亲都象送兵一样赶到河头向我挥手致意。村长亲自拉着我的手说,娃儿学成后归来教书吧,你是咱们村的骄傲啊!(那年月,村里考上大中专的少)那场面我真的很激动很惭愧,我不应该这样惊动父老乡亲的!我毕业后回村校任教仅一年就远调他乡了,总认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好男儿就应志在四方。村里学校建教学楼誌庆时,我仅回乡奉上过几百元的微薄的贺礼,之后再也没有为家乡作过一点儿的贡献……唉!生我者父母,养我者故乡。父老乡亲们对我的那份深情就像那滔滔的富河水,恐怕是我今生今世也难以报答的了。(未完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3 9:49:12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127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辛酉 发表于 2007-8-13 13: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 10:55:3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127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天湖客 发表于 2007-8-14 09: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以下是引用辛酉在2007-8-13 13:02:32的发言:
勾起我的记忆,问好~
谢谢辛酉老弟的光临,欢迎评阅!你不妨也写一下忆故乡的文章吧,游子的感悟应更深刻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127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天湖客 发表于 2007-8-14 09: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8
      那时候,还没有电。每到夜晚,库区望去一片黑暗。各家只能在一盏如豆的油灯下过夜,好点的人家用煤油灯,差点的用菜油灯。在抢割薯藤(防打霜)的农忙时节,每晚能见妈妈在昏暗的油灯下剁薯藤,叮叮咚咚的直忙到深夜。我在油灯下温习功课,不一会儿鼻孔眼内就能挖出滚滚的熏烟垢来。于是,人们便盼望早日安上电灯,盼望库区光明的到来。
      过几年,真的要安电了!库区人高兴的拉电线,抬电杆,电工被竞相请到各家各户,敬若上宾。在装电的一段时日里,孩子们觉得时间过得真慢,都巴不得早日看到自家的电灯如何开花。送电的那天,还打了一场电影。干部讲完话后,电影开演,银幕变活的那一刻,许多人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似乎好日子就要开始了。
      不久,又有好消息说,库区要修公路了。很快就真的见到了一些外地人来炸石开山修路,多是浙江人。修了一个路坯后,没有了动静。又过了几年,各村的老百姓帮着出工修过一阵子,可还是不能通车。再过了些年,各乡镇陆陆续续的通车了。先是少量的拖拉机农用车通行,再后来渐渐有了各式车辆来来往往。近几年,政策好,村里修了些水泥路,交通更方便了,大家都叫它“致富路”。
      不仅是电和路,库民在政府的引导下一直都在尽力做山水文章。山上主要是造林和植桔;水里主要是养鱼,围坝养过,网箱养过。那时库民一听说造林就想不通,不愿干。但因要按造林面积发供应粮,就还是在炎炎烈日下无精打采的去了。造林,有时是全村集中割成片的老荒林,有时是植上新树苗。但一阵风过后就很少再去管它了,任它们自生自灭,故有了“年年造林年年荒,年年造林老地方”的感叹了。
      植桔先抽槽或是挖凼,再填丝茅和回土,最后才是植上新桔苗。植桔的劳动场面很浩大,沿河的满山满坡上都是人,红旗猎猎,喇叭飞扬,青山变成了黄红色,栽橘子后就缀上了点点新绿。那些远地的柑橘许多渐渐的荒芜了;植在自家田地及那些房前屋后的柑橘,成活得很好,慢慢的有了收入了,库民才有了惊喜和感激。多年来,库区人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先后种植过桑叶、玉米、油菜、药材等,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 。成功了的项目,老百姓就记住了政府的组织者。反之,就大都不记得了。说实话,国家为了帮助库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多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耗费了许多的人力和物力,有的收到了很好的效益,有的,却成了“路边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6 14:40:15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127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天湖客 发表于 2007-8-14 20: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9
     收割好黄灿灿的麦子,库区人的端阳就到来了。把麦子磨出雪白的粉来,做成端阳粑,家庭好点的还放点鲜美的肉馅。更多的人家是做成碗口大的馍子,有如龟鳖,里边什么馅也没有。这样的面粑不易坏,耐放,可吃上几个星期,每天想吃了,就热蒸它几个。端阳那天,一大清早我就帮妈妈采来长长的粑叶,把粑放进蒸笼后安在大灶上,然后用麦草燃起熊熊的大火,不久便能闻到新鲜的粑香。吃时,把粑醮上新鲜的肉油或亮晶晶的白糖。由于平时一般吃不到粑,端阳粑就变得格外的好吃。这天的餐桌上还能见到渴望已久的咸蛋。用了年前的老雪水,几个月前就放进了鸭蛋或鸡蛋浸泡着,我们孩子常悄悄的揭开了坛盖去看,觊觎已久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粽子,我们那儿是不兴吃的,不知是由于缺米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家家门口两侧,还插上了几支青青的艾叶,据说可以辟邪的哩。
      把端阳推向高潮的,是在富水河上看龙船。
      端阳这天,经常有外村的龙船进湾子里来,我们村的龙船也去他乡划。那时的龙船不是真的龙船,就在平时用的稍微大点的木船上装上纸龙头和龙尾就行了。船头处的龙头,用各色彩纸扎成,像龙又像狮子,划动时嘴巴还可一张一合。船尾的龙尾巴用长木板包上彩纸做成。再在船上配上一锣一鼓一舵就成了。之所以有这么简陋的“龙船”,我想大约是当时的库区条件所限制的罢。后来的龙船就够气派的了。龙头是精心雕刻的真龙,瘦长的船身,翘起的尾巴,整条龙船都绘有精美的彩漆图案,跑起来如离弦的箭。
      外村的龙船来了。那船进村后先是礼节性的绕垄岔一圈,据说可以驱除水鬼水怪,保证河湾里以后平安吉祥。然后就正式表演。划手们先是伴着缓慢的锣声鼓点划水盅头唱歌,身子有节奏地一俯一仰,很有几分韵致。后来就渐渐变快变急,水浪翻飞,龙船急驰,“划呀划呀划呀……哎哈哈——哎哈哈……”划手们一面用小桨不停的击水,一边高喊着号子。如此反复几个回合后就离去了。去时还会收到一些香烟和红布,大多是那龙船村里嫁出的女儿所赠,也有些是演出地的生产队所送。这样的龙船由于是陆陆续续的到来,来时又是单个的礼节性演出,因此不够耐看。更好看的是许多条龙船并排着比赛。那年在镇上赛龙船,那才叫过瘾呢!
      乡政府早在几天前就贴出了赛龙船的大海报,前几名还有重奖,几十个村都有各自的代表队参加。赛船那天,岸上人山人海,都如密密麻麻的蚂蚁一样争相观看。几十条龙船在离岸边两三里处停排在一根红线外,一声号令,各船有如万箭齐发,一时锣鼓喧天,万炮齐鸣,平静的碧波瞬间白浪翻飞,水珠四溅。岸上观众加油声喝彩声不绝于耳,都在盼望自己喜爱的龙船能够夺魁。那次比赛,我们村的龙船抢得了首匹红布,得了第一名,全村的人都跟着着实扬眉吐气了好一阵子。赛船的运动员过后都说,比赛时什么都忘了,只知一个劲的奋力划船,比赛结束后才知道累,有的手胳臂要酸痛好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我们村的龙船队后来还参加了全县的龙船调演比赛,地点在九宫山上的云中湖。那次虽说没得大奖,但大家还是觉得无比的荣耀和自豪。那次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胸前的挂牌和上山的门票,父亲还一直珍藏至今。
10
     
      每年大年初一后,库区人就会闲下来过个安心的春节。此段时间,各地就会纷纷的玩起狮子彩船灯来,直到元宵节前后方才罢休。
      玩灯的那一日,白天,玩灯者会派专人先上门去打帖子,即用一片红纸印好灯讯贴在主家的门口上,告知当晚将上门庆贺,好让主人作好接待的各项准备。黑夜来临,湾子里就会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节奏的锣鼓响,间以噼噼啪啪的炮竹声。不一会儿,锣鼓声越来越近,旁边还跟着一大堆看热闹的人群。狮子灯来到了一家人的堂屋前,主人早已提着一挂长长的鞭炮侯在那里,点着了炮引,一路提放,把舞狮者引进了自家堂屋里。主客喧寒完毕,演出正式开始。
      先出场的是狮子。狮子是用彩布制作而成,还配以叮当作响的铜铃,不是全身披毛的那种。这种狮子图案装饰性强,有浓烈的地方民间特色。那狮子前奔后退,上跳下蹿,按着锣鼓的节奏去表演,玩得活灵活现。时而竖起作狮子望梁,时而坐立打瞌睡,时而就地打滚,时而跳跃上大桌……舞了一阵后就在堂中处停下来趴在地上做轻微的摇摆动作,此时狮队中的一人就会高声的唱起喝彩词来:
      “嘻耶——狮子来得喜洋洋哎,我把贵地贺一场啊!一贺老者多福寿哎,二贺六畜都兴旺啊!……自从今日玩灯后哎,社会主义万年长啊——
       每唱一句彩词,就响一下锣鼓,狮子就跟着舞动一下。一首彩词唱完后,狮子就再立起耍一套动作,停下来后主人就开始回彩致谢了。如是主客反复对唱,狮子就要跟着舞动几个回合。只要主人肯喝彩放炮,狮子的表演就不能停下来。那些即兴的彩词是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才情的,狮队中的喝彩者都是些非常出众之人,他肚内装有几百首彩词,也能根据主人的家庭情况即兴创作,每场狮子都能做到应对自如。
       紧接狮子出场的是彩船灯。彩船内是一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姑娘,她两手将船舷提起至腰身处,露出两只脚在地上行走。船头由一艄公打扮的人牵引,一手提一根叮叮作响的竹棍当船篙,将船一摇一摆地引至厅堂中处就开演。船旁边还有一人拿着一把蒲扇扮丑角,在船四周蹦跳着歌唱说白。三人组合的彩船灯一阵锣鼓一阵演唱,唱时所有的狮队人员都和着唱:
        “九江耶个码头啊,开船哎走啊。撑起个船帆来呀得快哦,秉篙耶个离堤呀,一儿呀,二儿呀,快呀快前行啊咿吗呀儿呀——
         那彩船调有好多种,有固定的歌词,也可是即兴性创作,曲调明快,韵味悠长,听了精神气爽,欢乐异常。
        狮子彩船灯表演完后,主人还把他们留下来小宴,还要赠送给他们一些香烟或红包酬谢,之后再客气地送他们出门。这些吉祥的祝福使主人坚信:新一年里会有更好的丰收和希望!  
       11
     元宵节那天,除了传统的吃米粑和送灯活动外,库区人家还会在这天夜里举行一些隆重的问年成活动。
     问年成的活动有大有小,小的在家中,大的去庙里。晚上架起火塘,一家人围住火塘请火炉姑,许多邻居家的孩子们也赶去观看。在火塘边上摆了贡献,在火炉灰上用芒管撑起支架和单杠,再折叠两只芒管“脚”悬挂在单杠上。找来一枚鸡毛和一片噼雳树叶就可以活动了。问时由一名女孩操作,将鸡毛在噼雳叶中夹着捋一下,再去靠近单杠上的双“脚”,看那双脚如何移动,边操边唱,围住的人也跟着唱:
     “ 请火炉姑,请火炉神,问你老(人)家么年成?年成好,双脚来。年成歹,单脚来。要来早早来,莫等三更半夜来。三更半夜露水大,打湿姑娘绣花鞋。打湿脚,脚卷筋。打湿手,手扒筋。打湿油头梳不皴……
      一面谈笑,一面歌唱,一房的人都跟着唱,远远听去如同舞台上的大合唱。那时我疑心这活动既是一种虔诚的祝愿,也是一种成年人的游戏。
      请火炉姑活动过后,还会扔下些噼雳树叶去火塘中燃烧,顿时会听到一阵阵的噼噼啪啪的声音。那树叶在火的烧烤下会起泡泡,继而发出炮竹声。大人会一边投叶一边口中反复的念念有词:“炸虱婆跳蚤,炸死只蚊虫瘪瘪老!”我们孩子见有趣,便也纷纷加入到活动中去。如此一翻过后,说是家中新年里就会少了许多的蚊虫臭虱。此时妈妈还会拿了根吹火筒(竹制)去猪圈边吹猪槽。先用吹火筒在潲槽上敲几下,再对着槽猛吹几下,再唱出几句祝词:“正月半,敲猪槽。大猪长得好,细猪长的傲!”祝愿新一年里那些猪都能长得膘肥体壮,添财进宝。
在庙里问年成,那是很隆重的事情,村里的各家大人几乎都去了。在庙堂的菩萨前摆一张八仙桌,摆了许多的供物。一名马子(跳神汉)立在桌边,手持一把宝剑竖在桌面上,双目紧闭,腰系了一条大长的毛巾,由一名壮汉在其背后扎紧毛巾,并紧紧地牵提着。几个人跪在桌前唱请神歌,唱了一会儿,那马子开始微微的颤抖,动作愈来愈烈,众人跟着呼啸打哈,边擂鼓敲锣,边烧纸放炮。那马子猛烈的蹦跳,手握宝剑在桌面上猛烈的撞击,桌面上留下了许多的刻痕和深点,如此一阵后马子边开口唱话,自报家门,告诉是何方神圣来临。有时是题一首诗歌,有时是唱一句歇语。然后便答复众人的询问,可问年成,可问病痛,可问祸福,可问成败。事毕众人散去,按照神灵的指引去做各自的事。
      现在家乡这样的活动几乎见不到了,我有时也认为这些活动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是不可取的。可如今看来又有点非常怀念这些活动,自己也不知何故要这样。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乡风民俗,封建迷信,从来往往都是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的。这些活动有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沉淀在其中,仍然有许多的发掘价值。再说,在漫长的艰苦岁月,在封闭的山水人家,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除了施加一丁点儿精神的疗救和有限的抚慰外,还有什么比这些更好的办法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5 9:31:52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127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天湖客 发表于 2007-8-15 09: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12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倘若谁家有女初长成,到了十八岁后便有媒婆纷纷上门。那些姑娘们由于受了富河的养育熏陶,一个个都有了大山的品行和碧水的灵秀,很是惹人羡慕和疼爱。快到婚龄的姑娘,父母都会教以针线活,做得一手好细工。有的还会加以学习几个月的缝纫技术,在村里请来裁缝师傅,十几个姑娘凑在一起学习,既象过去的私塾又象现在的培训班。学好了这些,才可以待嫁。由于当时库区比较贫困,做父母的便想为女儿选个殷实点的人家,做女儿的也是盼望如此。有民谣唱:“阿姆呀娘啊,有女莫嫁竹林堂(出名的贫困村)啊!”便是明证。倘若谁家女儿远嫁他乡富贵人家,或是考上了好学校,便是“山窝窝里飞出了金凤凰”。虽说如此,也有许多是就地近嫁的,“会拣拣郎庄,不会拣拣田庄。”只要女婿人品好,夫妻恩爱就行了。
       选好了女婿,定好了婚期,便要为女儿备嫁了。主要是添置嫁妆。那时要嫁得好,主要是看有几顶轿子,轿子抬的是被窝木箱,穿衣柜组合家具,电视机缝纫机音响之类的电器,梳妆打扮以及生活之类的用品,这些大多是父母给钱让女儿女婿一起上街购买的。还有的别出心裁,嫁妆就是一只打造好的新船。嫁女是赔钱货,大多只有贴本的,份儿远远大于男方给的彩礼钱。一来是因了对女儿的疼爱,二来也免得婆家说闲话,瞧不起女儿。有一老汉嫁女,人家恭喜他。他恼怨地说:“恭喜个屁!只一眨眼功夫,我家就人财两空了!”
      要真正出嫁了,是多么的依依不舍。头天晚上,便有村里许多平时玩得好的姑娘来陪嫁。第二天一早就开始梳妆打扮,准备作一次漂亮的远行。临要出门那一阵子是哭嫁的时间。嫁房内坐满了乡邻妇女和好姐妹们,挨嫁女最近的是母亲和自家姐妹和其他至爱亲人。先是呜呜咽咽的哭,后是抱头痛哭。先是自家人哭,后是世邻人哭。她们哭身世哭命运哭过去哭未来。内容多是诉亲情言规劝话祝福等,倘若请了那些善哭的高手,一咏三叹的哭开来,让人听了揪心的难受,要情不自禁的流下泪来。再怎么铁石心肠的男人听了,也会弹出眼泪。
      催人的炮竹响了,该是出门的时候了。亲人牵着双手,嫁女的双眼哭得桃红。她跨出门槛的那一刻,心情格外的沉重:啊!告别了父母亲人,告别了儿时同伴,告别了故乡山水,告别了做闺女的烂漫时光。从此真的长大了!要开始独自面对新的生活新的世界新的人生了!嫁女在一片祝福声中,在众人的挥手致意中,在亲人的难舍的目光中,随着长长的接亲的队伍渐渐的远去……
      13
      地处库区,经济条件差,加之隔山涉水的,姑娘小伙子彼此没有多少集中交友的机会,因此男人讲亲都比较难。这种情况下,要讲到好老婆就要靠了媒人的功力。那时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传统,不象现在这么开放,媒人就越发显得重要了。“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一旦讲成功,男方不但要谢媒人(送肉礼),还要让媒人在婚宴上坐首位。
      小伙子经媒人架桥牵线相亲后,就要走进讲亲的“三步曲”了——小订、大订和结婚。这期间主要靠小伙子自己。作为新女婿是要经常去女方家的,“要得老婆回,跑破脚板皮。”每到农忙季节就要去女方家帮忙,在女家小住时要灵活机动,要有礼有节,要好好表现让岳父岳母欢喜和信赖,当然更要赢得女友的芳心。这个过程,其实也是谈情说爱的过程。一旦双方进入了状态,那接下来的“三步曲”便有戏了。
      小订,也叫“定事”、“交定准”。男方只需要少量的钱物,小伙子同媒人一起去女方家,同女方的亲人等一起吃个饭,彼此认识一下承认有这个事,女友不去男方家。
      大订,就要隆重一些。男方带上厚重的彩礼(钱、肉、首饰)去女方家,去时男方要派代表同媒人一起去接女方。女家要大摆宴席,接动三亲六眷来庆贺。过后女方的父母叔伯以及亲兄弟们便第一次到男方家过门,去的人男方要赠送给每人一身新衣作为见面礼。男方的亲房还要把女方的人接到各家款待,再去参加男方主家的宴席,散席后把女方来人放炮送出门,从此两家便算正式交亲。
      结婚,是最热闹最隆重的。这天一大早,小伙子就打扮的光光亮亮,带上香烟糖果,带上接亲队伍,带上牵轿的女孩和媒婆来到女方家。男方鸣炮预告,女家鸣炮迎接。接亲的人喝过茶后便抽空把女家的嫁妆扎成一顶顶的轿子,接着入席,新郎坐首位,这天一切以他为主。待哭嫁一段时间后,新郎便接新娘出门,行时去岳父岳母跟前行跪拜礼,再同众人一一告辞,带着迎亲队伍一路浩浩荡荡的回到家门。
      晚上再摆宴席谢媒人,接着闹洞房,直到很晚才结束。三天后小夫妻俩喜滋滋地去岳父家回门,新的生活便开始了。迎接他们的,是库区新的风雨和阳光。

         14
      库区的男人都很看重“头等大事”,虽说贫困了点,但头是要常理的,每月要改头换面一次,要坚持拥有一副尊容顶天立地。“男人头,女人脚,只准看,不准摸。”有了好的发型,男人便似乎有了面子和尊严。倘若是披头散发杂草丛生,那人不是落魄潦倒便是歹徒流贼。
      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要剃满月头,满月头是要封礼示(红包)给剃头师傅的,剃时刮去一些“热气”和胎毛,煎下的毛发要红纸包住收藏,只在头顶处和后颈窝处留一小撮毛发,俗称“外婆毛”,是为“高婆头”。儿童多剃成“锅铲头”,青少年多剃“西装头”,壮汉多剃“寸子头”,老人多剃“和尚头”。
      村里人的头发一般是包给本湾的师傅剃,每月上门服务一次,平时不收钱,上年端阳收一次,下年春节收一次。对众人来说,花廉价的钱买到了上等的服务。对剃头师傅来说,集了众人的钱养活自己和全家。
      记得那时村人的头都是包给大龙爷剃的。龙爷年轻时当过国民党的逃兵,闯过关东,很有些人生阅历和时事典故,又读了不少的老书和古典名著,每逢他剃头时,便要情不自禁的聊起那些陈年逸事及传奇故事。理发的人,坐在那里,眯了双眼,边享受龙爷的绝顶技艺,边聆听着免费的精彩故事。龙爷是个慢性子,移步,拿梳,推剪,刮胡,慢条斯理地进行,一边慢慢的讲着故事。每一句话,讲完上半句,要拖了好久才蹦出下半句,“且说——那关羽——提了刀——骑了马——飞快的冲出了——城门……”停顿好久,移动一下方位,继续理发,再接着上句往下讲,时不时还要间以一声朗朗的长笑。每当此时,便有急性的人不停的插话追问一下下文怎么了。可龙爷就是龙爷,照样慢条斯理的进行,急也没用,你还的耐着性子听下去。一个故事讲完了,头也就理好了。倘若没讲完,便端了把椅子一旁坐着看别人理发,边听完故事才心甘。若是没有功夫匆匆离去的人,便盼望下月早日到来,下次理发时,便要龙爷重新拾起上次那段情节。
      下个月龙爷来时,老远就在屋场下反复的唱喊:“剃——头——哦——”众人听了,便各自端了一个水盆纷纷赶去,集中在一户人家的堂屋前。龙爷摆好阵式后便理起发来。理发的过程便是一段很美的休闲时光。剪发——净脸——刮胡——掏耳……大家听着故事,聊着闲话,晒着暖阳,理发完毕,精神顿时一爽。
       又一剃头日到来,却未能盼来龙爷,原来他病了,很不轻,是肝腹水。他叫儿子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说大家的头耽误不得,表以歉意。那病因没钱一直拖着,龙爷自己也不肯治疗,怕拖垮家庭。
      龙爷越来越不行了。那天他独自端着一面镜子端详着自己,自言自语:“变了变了……又黄又肿……头发一抓一大把,只怕是快要走了!”又过了几日,龙爷忽然精神好起来,他起床端把椅坐在阳光下,对着镜子为自己好好地理了一次发,当晚即从容而去。
      龙爷走后,他儿子替他继续理发。不知是手艺不精还是看不起这点小钱,没多久便不干了,那龙爷的发具被遗弃在角落里布满了铁锈。大家为了理发,只好过河渡水赶到十几里外的镇上去理,光来去的盘缠路费就理得倒一个头了,还要耽搁功夫,很不方便。更重要的是,理出的头怎么看都不如意,没有龙爷的好。街上的发师,用手指比画,磨磨蹭蹭半天,只会理千奇百怪的新潮时髦的发型,乡下人看了感觉很别扭。
      大街上,许多理发店为招徕顾客架了高音喇叭震天的响,可这在大家看来,远没有龙爷走村窜巷时悠长的吆喝声那么动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5 9:51:59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24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一帆 发表于 2007-8-16 08: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支持!
望不断充实润色,精益求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24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一帆 发表于 2007-8-16 08: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富河儿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8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雨山 发表于 2007-8-16 09: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幅本色的富河风情画,真实的摄入了这方水土里的喜怒哀乐!
朴实的文字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