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摄影师爱上提琴戏
记者:刘玉关
一个土戏班,一种热爱叫坚守。 一位摄影师,一种记录叫执着。 5年跟踪拍摄、15000张原始照片、12次排版书样……当业余摄影师詹文峰爱上咸宁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崇阳提琴戏之后,咸宁首部人文纪实摄影集《乡音》便震撼出炉。 《乡音》,不是提琴戏舞台之上的简单再现;而是台前幕后生活故事的生动纪实;《乡音》,不是一部简单摄影作品的收集,而是咸宁提琴戏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记录;《乡音》,不是一种本土文化的简单记载,而是中国戏曲文化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 近日,记者走近詹文峰,走进他的《乡音》世界,讲述詹文峰与《乡音》之间酸甜苦辣的故事…… 转角处,邂逅韵味醇厚“乡音” 在市供电公司就职的詹文峰,最大爱好就是摄影,12年来从未改变。每逢周末,背着心爱的相机出发了,让鄂南大地的人文风情走进他的镜头。 《乡音》的故事,开始于一场意外的邂逅。那一天,2009年11月22日,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詹文峰一生不会忘记。 那天陪妻探亲,詹文峰驾车从崇阳回温泉的路上,突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扬动听、韵味醇厚的声音。一份好奇之心,詹文峰循声而去。拐角处,一个简朴的舞台,三五个投入的演员,一群笑得乐呵呵的村民……温馨快乐氛围溢满了全场,詹文峰驻足不愿再离去。 舞台上的戏班,唱的就是有百余年历史的提琴戏。这个土戏班叫崇阳县白霓镇湾头戏剧团,是一个家族戏班,已传承几代人。目前,剧团一共12人,年均演出200多场。 于是,詹文峰对提琴戏一见钟情,从此不舍不弃。天际泛白时,已在拍摄路上;夜深人静时,还在查史写作;烈日暴晒时,已在田间地头;天寒地冻时,还在崇山峻岭间……5年来的周末,只要戏班出演,詹文峰便跟着穿梭在崇阳、通城、通山各个村庄之间,与戏班的人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出现在痴迷提琴戏的寻常百姓家面前。 詹文峰与戏班的人,与爱提琴戏的人,成了朋友,成了家人。“提琴戏使用当地方言,刚开始我根本听不懂。现在,我几天不听就感觉不舒服。”詹文峰此话一说,可以断定他彻底爱上了提琴戏。 舞台下,用镜头还原好“乡音” 端凳静坐翘首以盼的老人、唱到动情处眼泪奔涌的演员、抱着周岁伢请状元郎“打官”的舞台互动现场……每一次,詹文峰都站在远处静静地观看着,用镜头还原最原始、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动瞬间,从不随意摆拍,更不刻意追求完美。 “人文摄影与风光摄影不同,虽然画面有时不够美观、也不完美,但那才是最真实的。”詹文峰一言概之:“不完美才是最完美的。” 2011年,詹文峰把名为“乡村提琴戏”组照送到湖北省首届跨国界摄影工作坊交流,且上传到网络上,都获得一致好评。“这组照片非常好,完全可以参加国际型的比赛。”曾获得2007年美国的全国头条新闻特写摄影奖的法国摄影师卢卡斯如此赞叹。 厚积终究会薄发。跟踪拍摄几年,翻阅史料几十万字,阅读相关社会科学类书籍十余本……2012年底,詹文峰想找另一种方式呈现自己心中的提琴戏——出版一部人文摄影书籍。 找戏曲专家、访摄影行家、寻知名学者,詹文峰工作之余仍然忙碌不停,目的就是获取更多专业史料、收集更多有效信息,撷取更多宝贵经验。而一到周末,詹文峰继续跟着戏班走,根据相关人士提供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补充收集资料。 “出书之初一共有15000张图片、十多万文字,最后收录书中只有150张图片,一万多字。”詹文峰介绍,书的设计排版用了8个月,版样颠覆重排12次,目的就是想要呈现心中最完美的“乡音”提琴戏。 手捧书,读出的是中国“乡音” 手里捧着《乡音》,封面以提琴戏舞台,且台前有“今天演出”四个字的一张黑白色调照片为背景,给人既有历史的厚重和韵味,又有文化的内涵和神秘,吸引读者翻开扉页慢慢品读。 一幅幅摄影作品,一段段质朴语言,就如同读一首首充满真挚情感的抒情诗,虽然书中没有炫目的画面,没有华丽的文字,没有动人声音,却让人能从中读出他饱含着、凝聚着、燃烧着强烈的思想感情。 全新的角度、独特的形式,生动的图片、质朴的语言……詹文峰用田野调查式的方法,将一段段生动感人的故事,用镜头细细铺陈,将提琴戏班演出者的快乐、艰辛、泪水,观看者的热情、喜爱、赞许,流畅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动声色地讲诉着他的人生主张。 细细品来,《乡音》不仅是崇阳人的乡音,也不仅是咸宁人的乡音,而是中国人的智慧乡音;《乡音》不仅是提琴戏的乡音,也不仅是咸宁本土戏曲的乡音,而是中国戏曲文化的厚重乡音。 “《乡音》这本书,是我12年摄影人生的一个小结,它将激励我不断向前。也正如我这帮提琴戏的朋友们一样,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前面的路如何迷茫和艰难,只要喜欢它,一切皆在路上……”詹文峰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并有了新开始:用摄影机全程跟踪提琴戏戏班,留下不仅是影像资料,更重要让提琴戏的那韵味醇厚“乡音”永久留存…… 詹文峰的“乡音”之路还有很长,前面一路荆棘、一路艰辛,需要更多人关注、支持和传承,因为这也是“中国乡音”之路。相信,有了詹文峰,有了更多像詹文峰一样的人,中国“中国乡音”之路会越走越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