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在谈到“通山说”的发展进程时说:“在50年代,力主通山说的主将,实际上仍是40年代作过深入考证的那几位。他们的结论是自清初的戴笠,中经赵翼、徐鼎,直至清末的傅燮鼎,再加上30年代和40年代的童书业、王崇武、李文治等不断深入考证的结果”(第34页)
戴笠和赵翼是主张通山说的吗?他们说过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了吗?我们还是用《发展》自己的话,分别加以回答:
“戴笠、吴殳的《怀流寇始终录》。这是史学界公认的清初全国专门记载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史籍之一。此书的《甲申剩事》中说:”顺治二年乙酉,……闯贼欲东发兵,庚辰至蒲圻,……通城有九宫山,又名罗公山,上有真武庙。闯贼自以二十骑殿,过山下,止从骑,独身登山,见像下拜,若为物所击,久不能起,村民方赛神,疑为盗,击以锸,首碎”(第6页);“此后进行考异的是乾隆年间的历史学家赵翼。他认为虽然传闻异词,但是李自成兵败死于九宫山是没有疑问的。他指出:‘此数事亦微有不同,其余皆符合。’不过,赵翼并没有考证出这个九宫山是在通城还是通山”(第12页)
徐鼎和傅燮鼎,定九宫山为通山九宫山,源于何璘,前已叙述,于此不赘。
李文治先生是主张通山说的。但他在八十年代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分册写的《李自成起义》一文中,还是说:(李自成于顺治二年)“五月转战至湖北东南各州县。九月至九宫山(一云通山,一云通城)为地主乡团所围困。李自成牺牲。余部由刘宗敏、李过率领南下,联明抗清”。这说明李文治先生对这个问题是很慎重的。
李自成是否到过通山九宫山,这是李自成结局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大家都把视点集中于此,有人肯定,有人否定。这是很正常的。
(顺治二年)“四月下旬九江西之战败后,李自成亲自率领大约万余人的一支小部队,为清军八旗劲旅紧追不舍,一直追到九宫山区。围追李自成的清军将领,有传记可查的至少有九人,从其职衔推算,大约一万余人”(第47页)。就按万作人对万余人计算,打起来清军未必那么容易获胜。当时李自成的兵力有多少,史料有许多记载。这里暂且不提。再说清军多少将领和多少军队,围追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关键在于追着了没有。
现在,我们根据《阿济格奏疏考实》第4、5、6页所罗列的材料(一律按照《考实》原文,未加复检),就李自成是否被追围于通山九宫山问题,略加检讨。
《考实》这三页所列清军将领,追李自成军队的材料计21条。其中,追到湖广的2条;安陆3条;武昌3条;富池口5条;九江(九江口)2条;九宫山6条,均未说明是通城九宫山还是通山九宫山。在与“九宫山”有关的6条材料中:
一条记载互有不同。《满洲名臣传》卷九《车尔布传》:“追贼九宫山,败其骑兵,自成死”。
一条记瑚沙与席特库“率前锋二十人破贼,追败之于九宫山。复同参领苏拜、希尔根捕剿贼党,斩首二千余级。”
一条噶达浑于顺治“二年,随英亲王阿济格击流贼至九宫山,凡三败敌”。
一条, 是听说之后才赶去追击:“闻自成窜入九宫山,复搜剿之,剪其党甚众。”
一条,“自成奔九宫山”,达素与尚书觉罗巴哈纳“追至山顶败之,获马一百三十匹。”
一条, 瑚里布“追剿至九宫山,五战皆捷。”
由上可见,谁也没有在通山九宫山追着李自成。看到、追到的只是“贼”、“贼党”。这等于是李自成吗?
在湖南慈利县发现一块野拂墓碑,碑文有“追李闯于澧水”句,无论这个“追”作何种解释,都说明李闯到了澧水。《奉天玉和尚不是李自成》一文的作者,在解释这句话时,解释为“追击大顺军”(见该文第19页)。为什么到了九宫山追贼就一定是追李自成呢?
张玉书《张文贞集》卷七《纪灭闯献二贼事》说:李自成“溃奔九公山,大师薄山下,直摧中坚,人贼垒,贼兵俛首就歼,生擒自成妻妾及贼侯某,独索自成不得,有降卒言,自成败走时领步兵才二十人,路为乡民所困,自缢而死。遣人往视尸,朽不可辩。自成生死终未有实据云。”《考实》所引阿济格等于顺治二年闰六月初四日的一份奏报与张氏所言同。张氏曾为《明史》总裁,亲自审查过《明史·李自成传》。《明史·李自成传》最后定稿,记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前面谈到《考实》一文引用的材料(包括阿济格等人的那份奏报),也没有一条明说这个“九宫山”是通山九宫山还是通城九宫山。所以,张氏在他文中所说的“九宫山”,也很难说是通山九宫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