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高原传说

[转帖]谢有顺:关于散文的随想

[复制链接]

186

主题

224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吴梅芳 发表于 2007-11-9 22: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真正意义上的“大”,指的是精神空间、思想境界的开阔与深邃。
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主题

224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吴梅芳 发表于 2007-11-9 22: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对我父亲来说是个什么地方呢?是陌生,是熟悉。是拥有,是失去;是别时容易见时难,是一段情缘两相弃。北京啊北京,你怎么说也是我们心中一颗明亮的星……
这是典型的过度升华。我以为,一个有现代意识的散文家,应该知道,过度升华是现代散文的大忌。像“北京啊北京,你怎么说也是我们心中一颗明亮的星……”这样的刻意升华,看起来是为了使散文走向“大”,实际的效果却不仅平庸,而且空洞。
这种过度升华有点牵强附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主题

224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吴梅芳 发表于 2007-11-9 22: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离开了诚实的面貌和真实的内心,仅仅依靠一些阔大的感叹,是决不能抵达理想的境界的。阔大的感叹只会落入社会公论和人云亦云之中,惟有透彻的个人感悟和锐利的精神发现,才是维护散文个性的重要力量。因此,散文写作与其追求空洞的“大”,还不如从实在的“小”处进入,把力量集中在一点上,尖锐地表现事物本身,这未尝不能企及大散文的境界。
好!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主题

224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吴梅芳 发表于 2007-11-9 22: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从小处进入的散文,同样有可能是大散文。这个时候的散文之大,不在于散文的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而好的散文的深度,靠的正是作者个人的精神发现来最终完成的。
深刻研究,认真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主题

224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吴梅芳 发表于 2007-11-9 23: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鼓励散文作者用真实的“小”来对抗虚假的“大”;把力量集中在一点上,并尖锐地进入到这个点的深处,它同样能够达到散文之“大”境界。
所谓“开口小,挖掘深”。太难,往往达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主题

2248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吴梅芳 发表于 2007-11-9 23: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权当读书笔记,以后可以温习。
下次有时间再读“六、七、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9

主题

176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高原传说 发表于 2007-11-10 18: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散文应该潇洒自然
散文,就是自由散漫的文字,它无论抒情、写意、叙事、状物,还是沉思和漫游,“散”都应是它的基本神态。泰戈尔在给他朋友的一封信中,就此用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散文像涨大的潮水,淹没了沼泽两岸,一片散漫。可见,散文的写作应该是没有成规,没有“岸”来约束它的,它可以从容任意地挥洒。但我们并不能由此认定,散文的写作是没有边界的。比如一个“散”字,里面就大有文章,它虽有散漫之意,却也反对一盘散沙、松散拖沓的话语作风,用朱自清的表述,散文之散,当为潇洒自然的意思。
散漫中透着潇洒自然,应为散文写作的终极境界了。那些太紧张,太用力,或者造作空洞的文字,即便挂着散文的名义,终究是多余的笔墨,对散文的繁荣发展,并无助益。如果以散文作自恋状(这在当下散文界似乎也很盛行),那就更让人无法忍受了:明明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个人秘事,还要强迫读者来共同欣赏,这只会使人失去对文字的敬畏。福克纳曾经很不客气地形容这种人:“他所描述的不是人类的心灵,而是人类的内分泌物。”
这一切,已经把散文变成了一种可疑的文学门类。面对大量膨胀、疯狂繁殖的话语垃圾(它们往往都叫散文),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散文精神很可能处于隐匿之中,以致好的散文篇章,也难逃被淹没的危险。我想起一件事。一年前,一家出版社邀请我主编当年度的优秀散文选,我思考良久,还是拒绝了,原因是,在如此浩瀚的文字面前,我已经失去了将好散文遴选出来的信心。我想,没有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视野能和当下盛大的散文写作规模相称,所谓年度优秀散文选,便注定是挂一漏万的。——事实证明,我所读到的几部类似的散文选本,对于描述当年度的散文成就而言,均无任何代表性,最多,也不过是呈现了年度散文状况的一个小小侧面而已。散文的产量太大了,在一切的文字载体上,都充斥散文,或长或短,难以计数,你如何全面地阅读和选择?尽管“中国是个散文成绩最辉煌,作者最众多的国家”(冰心语),但要说散文写作的作者和数量,历史上可能还没有一个时代能达到今天这样的盛大规模——因为现代媒介和出版的发达,为散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表空间。
散文这一文体,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作者进行话语狂欢的借口。
这正是散文的两难境遇。一方面,它自由散漫的话语特征,使之成了写作者最容易参与的文体类型(相比之下,小说、诗歌和戏剧的写作,都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训练),甚至还给人造成了一种散文容易写的错觉;另一方面,散文写作如果过于抑制自由,注重雕琢,既不潇洒也不自然,那又将失去散文的精髓。我相信,多数的散文作者,都面临着如何在自由与雕琢、潇洒与匠心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困惑。散文写作的难度正在于此了。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散文可以是自然随意、漫不经心的,但它的背后,却不能缺乏作者的经营和用心。散文有自由的一面,也有工于技巧的一面,这二者只要不是断裂的,就并不冲突。有一种散文,过于自由了,读起来其实是一盘散沙、不着边际;也有一种散文,太过刻意,苦心雕琢,结果徒剩一个文字空壳。散文应该在自由与经营(工)之间徘徊,寻找二者的平衡,以达潇洒自然之境。用大散文家苏轼的话说就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行于所当行”是一种行云流水式的自由,“止于所不可不止”是一种自我克制式的工,二者缺一不可。
散文界一度有一种误解,以为散文作为无拘无束的自由文体,应该反对求工,拒绝有意的经营,这其实是走了另一个极端。以我看,好的散文篇章中,并无不工、不经营的,不过它们工得自然,不刻意,也没有露出生硬的痕迹而已。周作人算是散文大家了,他的散文如“家常絮语”(胡梦华语),是一种自然简单的“美文”,但他在《〈燕知草〉跋》中谈到小品文的特点时也说:“不专说理叙事而以抒情分子为主的,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上,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所以他的文词还得变化一点。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揉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杂揉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这何尝不是一种工和经营呢?没有这点,就不会“耐读”,不工,就没有好散文。因此,好散文既是自由的,也是工于经营的,二者必须获得艺术性的统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9

主题

176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高原传说 发表于 2007-11-12 07: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不可不作,也不可强作

欧阳修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叫“穷而后工”。“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这是欧阳修在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理论,它对于理解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但将它落实到现代散文的写作里面,我个人觉得,“穷而后工”也许可以改写为:自由而后工。自由和工,这实在蕴含着散文写作中深刻的辨证关系。
自由是散文的命脉,而工是为了使自由不至于被滥用,使写作主体保持必要的自我克制,使自由通过话语转换走向艺术。但如同自由不能被滥用一样,工,它作为散文写作者有意为之的艺术经营,也必须是自然而流畅的,决不能落入刻意雕琢的作文架子里。散文再怎么求工,总要达到浑然天成、“有时不能自己而作”(苏轼语)的境界,那才算是成功;如果硬要“凿空强作”,苦索求工,没了“散”这一基本神态,那就会成为工匠,与艺术创造无缘。对此,苏轼还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南行前集〉叙》)
确实,许多时候,为文容易,只是“不能不为之”的写作状态难寻。可以肯定,“能为之”时而工的散文,多半平庸,惟有“不能不为之”时而工的散文,才有可能是灵感奔涌、“不能自己”之作,如同云雾之于山川,果实之于草木,都是现于外的结果,再自然不过了。苏轼在《春渚纪闻》中把这种境界称为“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并说这是人生之“快意事”。
和苏轼的“不能不为之为工”相类似的说法,是张耒的“不待思虑而工”:“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性情之至道也。”(《〈贺方回乐府〉序》)这进一步说,文章之工,还得回归到“自然”与“性情”,决非仅仅关乎技巧。朱自清写《背影》,单看题目,就知道是一篇着意经营的文字,但由于作者对父亲的爱出于真心,深沉自然,笔底流泻出来的那份至情至性,当然就能长久地感动读者;史铁生写《我与地坛》,那是像写小说那样遴选了细节和场面的,笔力之工,一目了然,但作者真情流露,就连思索和追问都带着自身的切肤之痛,虽为长文,读来依然让人觉得旨趣自然,直指人的内心,难以忘怀。这些散文,都是“自由而后工”的典范:既自由,又工巧;看似无法,实为有法;看似自然,背后也颇费经营;它有技巧,却不膜拜技巧;它崇尚自由,但不放任自由。
法在无法之中,情在自然之中,这可谓是散文在自由与求工之间的完美结合。
散文写作要想越过工巧,直达无法、无技巧的天然之境,那是幻想。散文也需要用心经营。历代散文家中,都有善于经营、工于言词的一类。但是,在这方面的尺度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将散文写得太过规范,太过专业,而丧失了散文本应有的自由的精意。因为,散文过于“专业”之后,会抑制它的自由心性;规范多了之后,人会开始向往随意和恣肆。比如,我读一些很有名的文化散文、政治散文,就会发现里面有太多过于绝对的规范性、结论性话语,大大限制了散文的自由想象空间,也缩小了情感张弛的弹性,从而使得散文的文学性减弱,作品的精神指向性过于单一。——有意思的是,文学的持久魅力恰恰不在于她是否下明确的结论,而在于她的暧昧和多义能给读者创造无限多的想象可能性。事关历史,一旦“说理论事涉于迁就”(清人刘熙载语),就会严重制约作者的精神发现的能力,就会显得做作和功利,不纯粹,这样的散文是乏味而无趣的。——可这些,至今未能引起散文作者的足够重视。
散文要真正写好,一定要记得,为文不可不作,也不可强作,而是要“不能不为之为工”。如果文体和思想的自由度不够,规范太多,以致工得有失自然,太过用力,思想中预设的东西太多,目的性太强,必定难穷心中之快意,也难抵散文之自由核心。萧纲在《诫当阳公大心书》中说:“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放荡”即自由,不受成规拘束,散文写作更应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9

主题

176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高原传说 发表于 2007-11-13 09: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部转完,提起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78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路上 发表于 2007-11-21 09: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版,以后转谢兄的文章,我们还是先通知他一声。他也很好说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