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高天流云

民兵会战向阳湖

[复制链接]

1305

主题

1万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高天流云 发表于 2012-8-23 09: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力夫 发表于 2012-8-22 16:58
本文摘自陈白尘之女陈虹教授谈五七干校:并不遥远的历史
与这些干校相比,湖北咸宁的自然条件要算是“比上不 ...

那条大堤还在。这是首批来到这里的“学员”们为了围湖造田而修筑起来的,也是后来他们每天高举着红旗去上工的必经之路。当年尚属“壮小伙子”的崔道怡这样回忆道:“6500米的围湖堤坝,两个月便修筑起来了——数九寒天,我是光着脊梁、肩挑重担爬上陡坡的。 1800亩的荒滩造田,赶在春耕前开垦了出来——沼泽地里,我是赤着双脚、踏碎冰凌拉犁奋进的。”据说,当年同样是年青力壮的阎纲实在熬不住了,他悄声问严文井和郭小川:“延安时期,你俩都在南泥湾开过荒,同今天的围湖造田相比,哪个更苦一些?”不料二人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无法相比,干校的劳动要比南泥湾苦多了!” 如此磨炼意志,成绩斐然,可歌可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1

主题

5575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老力夫 发表于 2012-8-23 09: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
当年同样是年青力壮的阎纲实在熬不住了
,他悄声问严文井和郭小川:“延安时期,你俩都在南泥湾开过荒,同今天的围湖造田相比,哪个更苦一些?”不料二人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无法相比,干校的劳动要比南泥湾苦多了!” 对文人如此残酷对待,难道这就阳光一面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1

主题

5575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老力夫 发表于 2012-8-23 09: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年青人尚且不堪承受,老弱病残者就只能以生命为代价了——我在父亲的日记中找到这样的记载:“全日在大田挖渠。手足不灵,两次落水,极为狼狈。”“雷鸣风吼,冰雪交加,行及半途几不能支,以心脏压迫甚,作绞痛也。”……然而比他更惨的却比比皆是:孟超的脊椎摔断了,仍得拄着拐杖参加劳动;侯金镜患有严重的高血压,还得于月光下加班加点,挑水浇田,最后累死在菜园中……如此的折磨,就连当地的老百姓也看不下去了,他们纷纷站出来讲话:“我们种了一辈子的田,过了60岁也都不下地了。你们怎么能让那么一把年纪的人去干重活呢?几可怜哟!”
 
如此磨炼意志,成绩斐然,可歌可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5

主题

1万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高天流云 发表于 2012-8-23 10: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力夫 发表于 2012-8-23 09:44
。”据说,当年同样是年青力壮的阎纲实在熬不住了,他悄声问严文井和郭小川:“延安时期,你俩都在南泥湾开 ...

中国咸宁向阳湖文化研究:  史记资料之一
什么是"五七干校" 2005-11-25 12:25 提问者: 541594848 | 浏览次数:5706次|该问题已经合并到>>
请从有权威的词典找出具体解释我来帮他解答 插入图片插入地图 您还可以输入9999 个字
您提交的参考资料超过50字,请删除
参考资料:提交回答
       2005-11-26 14:51 满意回答 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名,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在纪念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开办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赞同4| 评论(1)
向TA求助 回答者: 梅主席 | 二级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简洁,很好!谢谢!  
相关内容
2012-4-14 庆安柳河的五七干校博物馆清明节期间开不开馆?从庆安哪里坐车到柳... 2012-2-29 天津市北辰区五七干校路怎么走 2012-1-19 从咸宁火车站到向阳湖五七干校旧址 有公交车么? 2012-1-5 何非你在哪里?曾经在国家计委五七干校下乡,不知你现在何处,知道... 2012-1-5 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照片有吗 1 更多关于五七干校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五七 干校
其他回答 共3条 2005-11-25 12:34 日全蚀 | 三级
字典里怎么会有时代性这么强的东西。
大概是根据1957年毛主席的一个讲话建立起的干校。 赞同0| 评论   2005-11-25 12:35 michealee3721 | 十四级
        自从毛泽东认为苏联党已经变质、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以来,他就一直在研究苏联是怎么变的,一直考虑在中国如何防止出修正主义的问题。他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分析发现,苏联的干部是不劳动的,他们高高在上,脱离人民。不光如此,苏联干部的子女也是特殊的。在苏联,党员、干部,要由干部子女来当,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不能或很少能当党员、干部。他还看到,中国的干部中也有脱离群众、脱离劳动的现象。许多干部从来不劳动,搞特殊化。他们穿得干干净净,吃得好,还看不起工人、农民,对工人、农民搞瞎指挥,甚至打骂群众。经过观察和思考后,毛泽东得出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干部搞特殊化,脱离劳动,脱离人民,是产生修正主义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中国的干部腐化变质,毛泽东形成了一个干部要参加劳动,通过劳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路。毛泽东的这个思路反映在他写的两个批语中。

        一个批语是1963年5月9日,毛泽东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写的批语。毛泽东在这则批语中写道:“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员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另一个批语是1964年12月12日写的。毛泽东在这个批语中写道:“如果管理人员不到车间、小组搞‘三同’(指同吃、同住、同劳动——笔者注),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手艺,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须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打倒。不学会技术,长期当外行,管理也搞不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导人,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这些人是斗争对象、革命对象,社教运动绝对不能依靠他们。”
        此外,毛泽东在1964年回答法国总统特使马尔罗的提问时说:“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避免走修正主义道路。”他所说的具体措施中,很关键的,就是干部参加劳动。可见,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愿望——通过干部参加劳动来防止中国出修正主义。但是,在当时,毛泽东还没有找到一个将干部统一组织起来参加劳动的好形式。

        后来林彪寄来的一份报告,引出了毛泽东著名的“五七指示”
        1966年初,毛泽东对中国政治形势的分析已经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此时,他认为,在中国已经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手里,而落入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手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央有,省里有,地区一级有,县一级有,公社一级有,甚至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一级也有。而且,从面上看,工厂、机关、学校、部队里面,都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随着毛泽东这一认识的形成,他对干部参加劳动的问题,更加感到迫切了。可是,他看到,过去中央光是号召干部参加劳动,但各地执行的情况很不一样,可以说,大部分没有认真执行。许多地方流于形式,走过场。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让干部参加劳动的最好形式呢?
        正当毛泽东认真考虑这一问题时,林彪给毛泽东寄来了一份报告。林彪寄给毛泽东的是1966年5月2日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给中央军委的报告。这份报告说,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军队搞生产确实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一)恢复了我军的老传统;(二)可以为国家开垦一批农田;(三)可以为国家提供一批粮食;(四)全生产的部队仍可进行一定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五)边疆部队搞生产,可以同发展边疆经济、建设国防结合起来,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总的想法是:假如军队在战备时期多搞点生产,在三五年内为国家提供四五十亿斤粮食,这就等于准备好了大约七八百万人一年的军粮。这是战备的物资条件之一。
        毛泽东看了这个报告后,肯定了报告中提出的五条做法和总的想法。但毛泽东考虑问题的思路,却不限于军队生产的范围。他考虑得更深更远。他由军队搞生产,联想到办一种“大学校”的问题。这种“大学校”,各行各业都要办。在“大学校”里,可以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生产,由此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正好与他1958年所设想的办人民公社的初期思路相合。
        基于这一考虑,毛泽东于5月7日给林彪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林彪同志:
        你在5月6日寄来的总后勤部的报告,收到了,我看这个计划是很好的。是否可以将这个报告发到各军区,请他们召集军、师两级干部在一起讨论一下,以其意见上告军委,然后报告中央取得同意,再向全军作出适当指示。请你酌定。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但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以上所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意见、创造发明,多年以来,很多人已经是这样做了,不过还没有普及。至于军队,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不过现在更要有所发展罢了。
        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中共中央在1966年5月15日批转“五七指示”时指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划时代的新发展。”从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此时已经把办军队式的“大学校”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联系起来,认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要这样做。此时,他的思路已经向把干部集中起来办“大学校”转变了。在这个“大学校”里,不光是参加生产劳动,而且把生产劳动与学习军事,学习政治,学习文化,批判资产阶级联系起来。但是,毛泽东的这一思路,只是初步的。他也只是在提到工人、农民、解放军、学校都办这种“大学校”的同时,提了一下干部。具体怎么办,他还没有考虑好。
        “文化大革命”中的机构精简,使机关干部的安置成了一个大问题
        “文化大革命”中的最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建立革命委员会。
        1968年9月5日,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同时宣布成立。这样,全国(除台湾省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全部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这在当时被称为“全国山河一片红”。此后,成立革命委员会的重点,由地方转入中央各部。
        当时,国务院的部级机构有90个。毛泽东决定,在这些机构中也要成立革命委员会。在成立革命委员会时,要实行精简的方针。林彪得知毛泽东的这一指示后,向毛泽东建议:现在中苏关系紧张,可能马上打仗,应该对一些重要的部委实行军管。毛泽东当时也估计到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便同意了林彪的意见。于是,林彪先后派出军队干部,对18个部委实行了军管。在这些参加军管的军队干部中,有很多是林彪的亲信。这些军队干部到这18个部委后,由他们组织领导班子,建立革命委员会。对那些没有宣布军管的部委,林彪以各种理由,向毛泽东提出建议:派军队代表去那些部委掌握领导权;成立革命委员会时,也要以军队干部为主,建立革命委员会的核心。在建立中央各部委的革命委员会过程中,这些单位里原有的干部,大部分没有得到安排。这样,就又出现了许多没有工作的富裕干部。
        同时,在建立中央各部委的革命委员会过程中,毛泽东也考虑到了精简问题。1968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在报道《灵宝县革委会实行领导班子革命化——精兵简政,密切联系群众》时,加了一个按语,按语传达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建立革命委员会,要做好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走“精兵简政”的道路。实际上,那时地方都已经建立了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此时所说的“精兵简政”,主要是针对中央各部委建立革命委员会来说的。机构精简了、干部编制压缩了,多余的干部怎么办?毛泽东于1969年1月指示,干部要下放劳动。在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上,毛泽东再次强调了机构精简的原则。在精简原则和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下,中央开始全面考虑各部委建立革命委员会的问题。
        1970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国务院各部门设立党的核心小组和革命委员会的请示报告》中确定:国务院各部委机构,由原来的90个精简为27个,各部委的干部编制总数压掉82%,27个部委干部只留下原来干部编制总数的18%(实际上,原干部留用少于18%,因为有后派来的军队干部占了一定的编制——笔者注)。各部委均建立革命委员会。在建立革命委员会的过程中,一些部委被保留;一些部委进行了合并,成立一个新的部级机构;有些部委被撤销。这样一来,在中央机关里,富裕出来的干部数量就更多了。
        中央国家机关干部的精简,直接带动了各省、市、自治区机关及其下属的地、县一级干部的精简。接着,各企业、学校、群众团体的干部也大量精简。精简之后,多出来的干部数量,当时虽然没有数量上的统计,但肯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何安置精简出来的干部,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被打倒的干部的安置问题。“文化大革命”中,批斗干部的热潮过去之后,有大批干部被关进了“牛棚”。但是,当各造反派把注意力转向争夺本单位、本地区领导权时,大家谁也顾不上管“牛棚”了。何况谁管“牛棚”谁就要花费人力,还要承担被关押者自杀或者逃跑的风险。于是,各造反派开始相互推来推去,最后谁也不管了。被关在“牛棚”里的干部到底往哪儿安置?这是一个大问题。当时,许多地方的负责人,包括接管一些单位权力的军代表、工宣队负责人,都纷纷向上反映这一问题,请示如何处理关在“牛棚”里的干部。这个问题自然逐级地反映到了毛泽东那里。毛泽东一时也拿不出一个好办法来。一时间,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被精简的干部等待安排,一大批被关进“牛棚”的干部等待安置的问题。

        柳河“五七”干校被树为典型后,各地纷纷仿效
        正当中央高层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在内,都为安置上述干部发愁时,远在边陲的黑龙江省,突然冒出了一个柳河“五七”干校。
       原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也一直在为如何安排精简下来的干部和“牛棚”里的干部而发愁。一开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只是安排这些人打扫卫生,清理街道的垃圾,干一些杂活。但这些活毕竟有限,干完这些活,这些人仍然闲着无事做。后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想出一个办法:把这些干部集中安排到农村,办一个农场,保留工资待遇,让他们在体力劳动中“改造”自己。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派人经过专门考察选址,最后选定了庆安县的柳河,作为办这种农场的试点。
       柳河这个地方,自然资源比较好,也有一部分空出的房舍,安置第一批干部不成问题。第一批干部到达柳河后,还可以继续建房、开荒、种树、办小工厂,为安置第二批干部创造条件。去柳河的干部,采取分期分批的形式,且在那里的时间有长有短;干部劳动的时间,也根据体力而有长有短;又保留原工资待遇,干部们很容易接受。于是,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1968年5月7日,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之际,正式启动这一计划,当天组织第一批干部到达柳河,并把这个农场命名为——柳河“五七”干校。
       柳河“五七”干校初办时还算顺利。到达那里的干部,与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生活和劳动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这些干部在柳河种了不少地,又新开了一些荒地,盖了不少新房子,还种树,搞副业生产。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把办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介绍材料进行了上报。这个材料最初在1968年9月29日《文化大革命情况汇编》第628期上发表。经验材料中说:办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改革上层建筑走出了一条新路。干校共有学员141人,主要是原省、市委机关干部和革命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机关干部办农场,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深受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不少干部到干校后,亲临三大革命第一线,接近了贫下中农,增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目前,干校耕种土地3000余亩,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自力更生办起了小型工厂、企业。实践证明,‘五七’干校是改造和培养干部的好地方,是实现机关革命化,搞好斗、批、改的一种好办法”。
       毛泽东看到这个材料后,于9月30日写了一则批语。他写道:“此件可在《人民日报》发表。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以上请提到碰头会上讨论决定。”
       姚文元接到毛泽东的上述批示后,对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报上来的材料又进行了一些文字上的加工修改,定题目为:《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并在他写的编者按中引用了毛泽东的批语。这个由姚文元写的按语说:毛主席关于柳河“五七”干校经验的批语,“对反修、防修,对搞好斗、批、改,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应引起我们各级革命干部和广大革命群众的高度重视。希望广大干部(除老弱病残者外),包括那些犯过错误的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下放劳动的过程中重新学习,使自己的精神面貌来一个比较彻底的革命化。在革命委员会中工作的新老革命干部,也要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分期分批下放劳动,使自己不脱离劳动人民,既当‘官’,又当老百姓。新干部要特别注意不要染上脱离群众、脱离劳动、一切依靠秘书、做官当老爷的剥削阶级坏作风,要保持无产阶级朝气蓬勃的革命的青春”。姚文元写好这一按语后,报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批示:“可用。”10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的报道,同时刊发了姚文元写的编者按。
       这样,柳河“五七”干校便成了受到毛泽东肯定的典型。各地纷纷仿效柳河“五七”干校,办起了许多干校。中央各机关,包括中央办公厅,也都在外地寻找地点,分别办起了各自的“五七”干校。一时间,“五七”干校在全国到处“开花”。
       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此,“五七”干校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陆续消失。
参考资料:
http://www.zgdsw.com/zml/2005text/text10.htm 赞同0| 评论   2005-11-25 12:37 知者不言 | 十二级
五七干校
        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名,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在纪念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开办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编者按中,引述了毛泽东的有关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此后,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都纷纷响应,在农村办起五七干校。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文教科技战线的大批干部、教师、专家、文艺工作者等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到五七干校参加体力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豫、赣、鄂、辽、吉、黑等18个省共创办五七干校106所,下放的干部、家属达10余万人。“五七干校”是以“左”倾错误方针为指导办起来的,是夸大体力劳动的重要,轻视脑力劳动的集中表现,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消耗了大批知识分子的宝贵时光,而且给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可乘之机。许多单位把去五七干校作为排斥异己,惩治知识分子的手段,作为变相的劳教,许多干校成为迫害干部的场所,大大损伤了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的自尊心和身体健康,助长了“知识无用”的风气。1979年2月7日,国务院发出《 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五七干校陆续停办。 赞同0| 评论

        全国几百所五七干校

如何向阳湖五七干校如此悲惨?  值得关注!  值得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1

主题

5575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老力夫 发表于 2012-8-23 10: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七干校”是以“左”倾错误方针为指导办起来的,是夸大体力劳动的重要,轻视脑力劳动的集中表现,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消耗了大批知识分子的宝贵时光,而且给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可乘之机。许多单位把去五七干校作为排斥异己,惩治知识分子的手段,作为变相的劳教,许多干校成为迫害干部的场所,大大损伤了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的自尊心和身体健康,助长了“知识无用”的风气。1979年2月7日,国务院发出《 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五七干校陆续停办。   
五七精神功何在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5

主题

1万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高天流云 发表于 2012-8-23 11: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力夫 发表于 2012-8-23 10:14
五七干校”是以“左”倾错误方针为指导办起来的,是夸大体力劳动的重要,轻视脑力劳动的集中表现,不仅浪费 ...

上面这个资料显示:  五七干校是动员干部与群众相结合,甚至三同。这个重大突破几乎是全国一盘棋,并非针对我文化部官兵。一个人对历史负责平心而论不能以个人恩怨道短长,这样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经不起历史考证。如果把劳动锻炼说是蹬牢狱那全世界就是牢狱了,也只有牢狱了,中国就有八亿多犯人,还有工人老大哥不算,那更不应该评选什么劳动模范了。力夫老师上述转帖鄙下一一拜读了,回忆往事是真实可信,可是文章某些方面润色是夸大其词了,给人反而印象失真了...如为了防止“磨洋工”,田头上竟连简易厕所也不修造,不论男女一律在水田里自行解决。真个如此出彩画面,令人齿冷,令人咋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9

主题

4656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潜山居士 发表于 2012-8-23 11: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力夫 发表于 2012-8-22 19:18
竹枝词文豪泰斗聚向阳,斯文扫地在湖乡.白天強劳累筋骨,夜里批斗恶梦长.同志战友相反目,举目望天眼茫茫.甘棠 ...

赏习老力夫好竹枝词!确实不能让这样扭曲的历史重演!
建议将"举目"改为"昻首"如何?也避免重字。仅供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1

主题

5575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老力夫 发表于 2012-8-23 12: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山居士 发表于 2012-8-23 11:44
赏习老力夫好竹枝词!确实不能让这样扭曲的历史重演!
建议将"举目"改为"昻首"如何?也避免重字。仅供酌 ...

谢老县长支持,多谢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5

主题

1万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高天流云 发表于 2012-8-23 12: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咸宁向阳湖文化研究:  史记资料之二

向阳湖文化目录
简介
李城外简介
向阳湖与向阳湖“五七”干校
向阳湖文化的由来
丰厚的文化资源
创新的文化研究
        编辑本段简介:  

        向阳湖文化,是围绕湖北咸宁市向阳湖畔的文化部“五七干校”而展开的文化学术活动。位于咸宁市向阳湖畔的“五七干校”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干校之一。当年6000多文化名人,知识分子曾经在这里劳动生活,并在向阳湖留下了一篇篇不朽之作,如郭小川的《楠竹歌》、陈白尘的《牛棚日记》、张光年的《向阳日记》、臧克家的诗集《忆向阳》等,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宝贵财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将弥补当代中国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的一段空白。
        编辑本段李城外简介:  
        李城外,男,1961年8月生,通山县九宫山人。1977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首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历任咸宁地(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市政协副秘书长兼文史委主任、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党组书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市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市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咸宁市一、二、三届政协委员,四届政协常委,三、四届党代会代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委员兼咸宁市作协执行主席,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武汉出版社特约编审,曾获第二届“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和“湖北省杰出电大毕业生”等荣誉称号。李城外在《人民日报》《传记文学》《新文学史料》和《新华文摘》等全国多家报刊发表大量文章,著有散文集《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上、下,列为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书目),主编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反映“五七”干校生活的回忆录《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湖北文史资料》“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史料专辑”和《咸宁文史资料》“向阳湖文化”、“李自成归宿研究”、“赤壁文化”等专辑;编著“向阳湖文化丛书”,计有《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上、下)《向阳湖诗草》《向阳湖文化研究》《城外的向阳湖》(上、下),武汉出版社出版。曾应邀在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上海、南京、成都、武汉等地学术会议上讲学。《人民画报》《中华儿女》《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湖北日报》和《中国文明网·名人》及央视等多家媒体均宣传报道他的事迹。
        编辑本段向阳湖与向阳湖“五七”干校:  
        向阳湖位于咸宁市郊,原属咸宁地区咸宁市(县),现在属咸安区。原址是个荒凉的湖泊。1969年至1974年间,原文化部高级领导干部和著名作家、艺术家、出版家、文博专家、电影工作者及家属6000余人到向阳湖劳动锻炼,下设5个大队、26个连队。下放单位名单: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联、国家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荣宝斋、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总店等单位。下放当代文化名人名单:冰 心、冯雪峰、沈从文、张光年、臧克家、萧 乾、陈白尘、冯 牧、郭小川、刘炳森、王世襄、周巍峙、罗哲文、金冲及、陈翰伯、王子野、周汝昌、范 曾、司徒慧敏等一大批当代文化名人。   
        编辑本段向阳湖文化的由来:  

        向阳湖厚重的历史与深刻的文化底蕴,1994年被鄂南青年作家李城外发现,并着手深入挖掘。他数十次利用进京公务之余,采访文化大家300余人,历时5年,完成文字采访100余万字,收集各种文字资料1000余万字,图片、文物资料5000余件,在中央级37种报刊发表文章520篇,计160余万字,国内外转载67篇40余万字。1997年和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齐向阳湖文化书系4部。前期的抢救性收集、挖掘、整理和宣传工作,被媒体称之为“向阳湖文化现象”。由此,2001年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向阳湖文化研究”为重点科研课题,2002年省政府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列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向阳湖文化”被国家档案局列为抢救项目。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重点介绍了“向阳湖文化”,2007年“向阳湖文学”被省作协列入“文学湖北”实施工程,2008年省社科院成立了“向阳湖文化研究”专题课题组。是年底,我国第一套系统研究五七干校的丛书——向阳湖文化丛书7本,计300余万字已编辑定稿,已于2011年初出版。2000年咸宁市成立了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加大资料收集挖掘整理力度。2010年6月初,又组建“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吸纳全国20个省(市)的112位干校文化研究者加入,将“向阳湖文化”纳入全国干校文化的大背景,推进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编辑本段丰厚的文化资源  向阳湖有一湖历史,一湖文化。1969年春,文化部所属的26个部门和文艺团体的6000多文化人及其家属,分3批先后下放到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其中包括高级领导干部、国家级专家、学者、作家、画家、名演员。他们在这里烧砖盖房,围湖造田,短则一年,长则达5年之久。为当地留下了上万亩湖田,上千栋富有北方风格的四合院。更值得铭记的是,著名文学评论家侯金镜等十余位文化人长眠在向阳湖畔。这些文化名人留下了2000多首(篇)有关向阳湖的诗作和散文随笔。其中最著名的是臧克家的诗集《忆向阳》、张光年的《向阳日记》、陈白尘的《牛棚日记》和郭小川的江南林区三唱——《楠竹歌》、《花纹歌》、《欢乐歌》,以及上千幅关于向阳湖的画作等。   
        文化部向阳湖五七干校,在当时全国千余所干校中,是文化名人最集中、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干校。人们形象地说,抓一把向阳湖的泥土就有文化人的足迹,捧一掬向阳湖水就有文化人的汗滴。
        编辑本段创新的文化研究:  
        向阳湖文化是对历史的反思文化、对名人的纪念文化,也是一种地方旅游文化,开辟了一个文化研究新领域。专家认为,向阳湖文化是特殊历史的标本,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特殊人群的一种精神状态。其特殊性,寄寓了特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岁月的沉淀,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因此,向阳湖文化的普遍推广要进一步做大文章,要借鉴流行文化的宣传手段,向百姓生活渗透。要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开发成果,让人们看到、感受到、并留下向阳湖历史的深刻印记。历史可供品味,也可启迪后人。咸安区近期打算,保护好现有的地面建筑和设施;出版一本当地老百姓与文化名人的口述历史著作;投资百万元拍摄一部记录向阳湖历史的电视纪录片;建一座文化名人纪念馆,启动文化名人公园建设工程;同时做好申报“国保”文物单位的准备工作。咸宁学院也将不遗余力打造这张地方文化品牌。
参考资料:
        1.  “一湖历史,一湖文化”《湖北日报》,记者张孺海 李新龙 通讯员金戈 光勇 亲贤 .
扩展阅读:
        1.
http://blog.sina.com.cn/wcltzw
开放分类:
        文化,历史,五七干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5

主题

1万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高天流云 发表于 2012-8-23 13: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力夫 发表于 2012-8-22 19:18
竹枝词文豪泰斗聚向阳,斯文扫地在湖乡.白天強劳累筋骨,夜里批斗恶梦长.同志战友相反目,昻首望天眼茫茫.甘棠 ...

拜读老力夫老师佳作!  并向力夫老师学习问好!  历史经验值得总结!  历史教训值得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5

主题

1万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高天流云 发表于 2012-8-24 19: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力夫 发表于 2012-8-23 10:14
五七干校”是以“左”倾错误方针为指导办起来的,是夸大体力劳动的重要,轻视脑力劳动的集中表现,不仅浪费 ...

五七精神辉煌成就是:  动员、教育、鼓励干部甚至高级干部与普通群众相结合打成一片,体验平民百姓生活,学习生产技术,参与科学实验,参加劳动锻炼增强体质。绝大多数干部官兵认同这一点,并身心受益。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一个政策:  工农兵学员统统回炉。无论中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甚至博导,勿容置疑。这难道说是对工农兵学员惩罚、打击、报复、迫害吗?  不是,完全不是。是充分认识了工农兵学员于特定时期特定环境读书少,理论少,知识贫乏,迫切需要补课。是关心,是爱护。如果对此认为是一种对自己过不去,或是打击报复迫害那就可能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走向极端自作自受自取灭亡。凡夫一点粗浅认识:  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劳动教育,工农兵上管改,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习人民解放军并无可非议,是社会发展、社会实践、社会历史进程新突破、新尝试、新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1

主题

5575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老力夫 发表于 2012-8-24 20: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天流云 发表于 2012-8-24 19:13
五七精神辉煌成就是:  动员、教育、鼓励干部甚至高级干部与普通群众相结合打成一片,体验平民百姓生活,学 ...

五七于校是強制军管,残酷批斗,迫害--------------毫无人性的地獄,先生可以为五七精神唱赞歌,但请勿向那些屈死在向阳湖的寃魂身上凃污,对待他们最大的公正,就是还原历史的真像.可以直言相告我是'"五七指示"的受害者,我经历了书被焚,人若坑,九死一生的十年,我会和那些踏在无辜知识文人身上的那些五七指示的受益者一同唱五七赞歌吗?
五七指示的始作诵者林彪,葬身温都尔汗,拿着鸡毛当令箭极积推行五七指示的四人帮受到人民的审判.一年一度的七月半[鬼节]将至,让他们的追随者去焚香祈祷吧.
本不想回帖,不尊重事实的讨论很无意义,但一种莫明的原囙,还是作了上述几乎是失礼的回复,请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5

主题

1万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楼主| 高天流云 发表于 2012-8-25 21: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力夫 发表于 2012-8-24 20:10
五七于校是強制军管,残酷批斗,迫害--------------毫无人性的地獄,先生可以为五七精神唱赞歌,但请勿向那 ...

老力夫老师好!  迟复为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